我的生态情怀:写在入职X三周年

2019年09月05日,是我入职X的三周年,是多事之夏。

回顾我自己的历程,我为什么来这里,我有没有保持自己的航道,我获得了什么,我接下来要往哪里去?

天真的社会科学家

刚入职,我是天真科学家,想搞学术研究。我是从几个方面得出这个目标的:

  1. 自己学了七八年社科,从社会学到心理学,舍不得丢。
  2. 互联网领域是大型在线田野,随时随地有各种现象可以观察和分析。
  3. 样本量N=ALL,想做研究太方便了。

后来看到曾鸣写的一篇文章,从侧面也支持了我的想法。他说,现代技术让社会科学家的实验成为可能。

但是当我们进入越来越复杂的领域里面,比如说像淘宝这样的场景牵扯到人,就一定会有博弈,博弈就不是个简单的黑盒子的模拟的,那在博弈的情况下怎么引进好的经济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,把机制设计的一些理念可以引到平台管理,甚至最后把它变成算法的一部分,有机的融合在一起,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的领域。

而对于社会科学来说,这也是一次巨大的创新的机会,因为社会科学终于可以做实验了,就像物理之所以被认为是个科学,是因为它可以做实验,而现在我们有很多的在线的环境,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学跟社会学的实验的,这样也可以推动这些学科变得更加科学,从而带来整个社会价值的一个提升。

从情怀到务实

现在来看的话,有一半是对的。确实有数据,有很多分析工作要做。还有一半是不对的,商业领域验证课题,往往不是基于个人的学术审美和趣味,而是基于商业应用的需要。

我自己感兴趣的课题,一以贯之的是个体自我的价值。

本科到研究生论文都是写“自我”,当时做了个质性分析,证明的结论是,人在线上社会化平台(微博)上,自我的颗粒度比日常生活中更细。内容平台的自我表达,可以扩展出更多可能的自我。输出和创作是动态构建自我的过程。

前段时间JQ跟我分享过一个报告,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。只不过,7年之后,微博换成了抖音。

所以我希望更多人创作,构建出更多可能自我,活出更多生命的意义。

面试的时候,就说过这个:

我的价值取向,是希望个体有价值。我在本硕阶段,做的论文都是和个体的自我价值有关。我希望所从事的工作,可以为人服务,可以实现这个追求。最近准备喜马拉雅的面试,看到创始人的一些演讲,他说,“喜马拉雅则是让播音的爱好者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展现自我,甚至获得收益。在这样一个时代,每个人的个体价值被充分挖掘,不需要依赖一个组织来实现自我价值,而是通过进入一个平台实现。”

现在回头看,短期,我务实很多。现在的工作,比较少从这个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了。

个人兴趣作为一个起点已经足够。不能说,因为我有了这个起点,业绩就会好,表现就会完美,就在为公司创造价值。情怀,本身不产生价值。

初心,只是一个内在动力来源,当出现各种外因,我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,我还愿意不断推倒重来,重新思考,想攻克之道。

从用研到运营

这三年的一个重点转变是,从用研到运营。

回想自己,学校做研究,工作继续做研究四年多,研究是自己极大舒适区。从研究到运营,是一个大的职业转型。

这个转型故事,我也跟很多人讲过。本身我自己有往一线业务,做出成绩的内在动机,外部D叔一推,我就立马跳了。

运营门槛低,天花板高,如果一开始没有有经验的人的指导,可能会走很多弯路,发展也会很慢。

运气不错,遇到一个有经验的领导,弥补我的不足。两年前,运营是什么,运营的价值是什么,我都说不清。现在我对运营这个职位很有信心,也提炼出完整,颇有高度的方法论。

运营的书,完整看过的只有两本。《运营之光》的深度和体系一般,但比较走心。《超级运营术》ZY是推荐的,比较体系化。

我把它大而化之:理解为:像科学家一样思考,像解应用题,以及面对竞争对手的心智战争。我也拿去培养下属,基础能力有短期疗效,高阶思维的东西,因人而异。

运营专家拆分各种商业模式,业务中的核心目标,核心指标,核心TODO,相应的组织架构。如何制定时间节奏,如何推进。

这种思维是可迁移的,大部分公司都可以这样观察和预测。ZY就是从餐饮服务行业,迁移到租车行业,迁移到内容行业。

生态运营之难

生态也是我的一个执念。

生物竞赛的奥赛省二等奖获得者。
大学的时候,很受用的一本书是《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》,把生态从自然环境迁移到社会环境。
研究生的时候,LL老师推崇LXW老师的文化生态理论。
遇到DL姐的时候,他画了一张高逼格的PPT: 商业环境日益复杂,像一个生态圈。

冥冥之中,生态一词,像一个蜘蛛网,黏住我。

但作为运营,生态很难想透,回想起来一把辛酸泪。

刚开始时候是天真的

C总说:”每一个发声者都是我们的主播。”

彼时我不太考虑什么叫业绩,之前是用研,可记录在账面上的业绩很难量化。

因为我对业绩不敏感,所以慢慢从舒服的状态,到不舒服的状态,情怀越来越不够用,业绩越来越捉急,或者说是被拷问得越来越严峻。

越来越感受到生态运营很难

难点1:当我们说生态的时候,每个人的理解都很不一样。

生态是很难简单量化定义。大家对生态的理解不同,什么是生态,怎么沟通,很多时候,靠的是想象力。

我问过负责招聘的HR这个问题,你如何理解生态?确实难到他了,他说,他问过HRBP好多次,HRBP每次说得都含糊其辞,前后都有些不一致。

他问我,你如何理解生态。当时跟他分享的是异步生长。但其实每个阶段想法都有变化。

难点2:服务创作者比服务用户的变量多。

上周跟CC参加了一个爱奇艺会员的分享,跟她讨论,得出的结论是:做会员运营容易多了,只要搞一个核心的变量,就是价格。

服务主播生态,这里面的变量,就复杂多了,创作者太矫情,需求太多了。

难点3:生态的价值难以具体感知。

生态不是只在维持,而是需要让人对其的价值有所感知。

不是我理所当然觉得它重要,而是让别人也感到它的重要,这过程其实很难。

不要只说”让更多人创造更多价值“这种不痛不痒,平淡无味的话。

除了情怀,还要有业绩表现。

工作价值反思

更多人创造更多价值的内容,这一点其实挺难成立的。

音频跟视频一样,普通人很难创造出高值内容,可能就是要通过外部头部的接入,版权内容的疯狂购买,才能打造一个非常有壁垒的生态。

不是人多就有价值。大部分人创作的内容价值是极低的。目标核心还是有价值的内容。

上帝视角看,核心的脉络是:

  1. 高效智能筛选机制

我们做的很多事情是在建立一套机制,这套机制是在于说:

如果有有能力和意愿的主播,自己在我们平台入驻,不会有人力去找到他的时候,他可以借助平台的系统支撑,自己发展起来。

现在的人工介入是打基础,长远要一种系统服务。或者说,我们自己是一个经纪工厂,要培养这些人,该怎么做?目前这套机制是不完善的。

  1. 有价值内容的判断

如果没有数据,机器无法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内容。

把这2条脉络做得足够清晰,凸显,其他都可以围绕这个展开,大果子就可以顺藤摸瓜摘到了。

有黑客体质的社会科学家

最近希望借助分发解决问题,开始学习博士的推荐策略,开启了上帝视角,用全局眼光看问题。

如果想提更好的设计需求,那就要去了解下设计原则。如果想提产品需求,那就要去学习产品思维,如果想获得分发的支持,就去学习分发和算法。

给推荐系统提需求,像是在一个田野做社会实验。像科学家一样去做运营工作,连接内容和算法。

3年,我好像确认了自己的方向:

做生态的设计师,系统的构建者,建立一套底层机制,有多重领域,测评、选拔、培养、孵化……应用迁移到多种场景。综合考量技术理论,还有底层方法论。

成为一个有黑客体质的社会科学家。

ChangeLog

2019-09-15 发布
2019-09-10 初稿发布
2019-09-02 开始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