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 | 《与你同在》过去和现在我都想唱好的一首歌

美的声音

《与你同在》这首歌,是宫崎骏动画片《千与千寻》片尾曲。英文翻译为“always with me”, 日语是《いつも何度でも》。

这部电影很早之前的了,十多年首次上映我应该还是高中生。我不记得我当时看这部电影的场景,但我记得我唱这首歌的感受。

高中学校有一个湖心岛,岛上有图书馆。小岛被一条河环绕,河水有幽幽的绿,有年纪的大树吹到水面,映在水里。我在岛上图书馆后面的一个小天台唱歌(周末没啥人的),声音在声音在有水的地方,格外有空灵之气。

我太想唱好这首歌,去找我们的音乐老师。音乐老师比较擅长美声唱法,我找他跟他去学美声,想唱好这首歌。只上过几节课,后面因为美声老师,更想教专业的艺术生,唱歌这事就有些不了了之了。几次课还是有效果,气息好一些,唱这首歌可以唱的更好了,也更陶醉于自己的声音在幽幽小岛飘荡。

一个人的宅寂

很多年前,我已经不频繁更新QQ签名,但是在微博签名上,写了这首歌的歌词:

生きている不思議 死んでゆく不思議 花も風も街も みんなおなじ
(不可思议的存在,不可思议的死亡,花、风、街道都一样)

花、风、街道,这些意象的放在一起,刹那间有震撼的感觉。可能是日本美学中的宅寂之美(Wabi Sabi),在孤独寂寞的时刻,产生“寂”的感受,让人陷入沉思,感受到美,体会到美也终将转身即逝。

也想起来辛弃疾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的诗词意境。

众里寻它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

有很多学者都有讨论评析,最有名的是王国维说这是古今之成大事业者的第三境界。认知写作的角度,这句话之前都是别人的热闹,最后一句突然转为个人的孤独,这样的对比很特别。人群中的孤独大家都有,这么表现的只有辛弃疾。顾随说这是写不出来的诗句,是难以语言表达的文学境界。它是斩断虚空,截留时间。

和我喜欢《与你同在》,并把这首歌的歌词当作签名好多年的原因相似,空间中断,时间冻结,一个人呆住的感觉。

高中毕业,拿到大学录取通知,简单释放的快乐过去,剩下来是千般的迷思。在回家的路上,突然不知道该往哪走。我从一棵树走到另一棵树,再回头到之前的那棵树。我是该往家走的,但我回家就不能好好思考我接下来该往哪走,我在那条街道上来来回回走了几次。

那条街,那几棵树,那夏日的风。那是我青春时候的轻盈,薄雾一样的迷茫,还有面对很多种可能的矫情。

同在的意义

结婚时候,处于一种仪式感,录了几首我觉得代表我对婚姻期待的歌。没有经历太多犹豫,就选了这首。并且认真学习了下日语发音,找朋友去录音棚录了这首歌。收听链接>>>

一个人在人世的飘渺这有歌有,美妙的相遇,来自心底深处的爱,这首歌也有。把它送给对方,也送给自己,是不粘腻,也不疏离的爱;是不夸大,也不轻飘的承诺;是不天真,也不世故的信任。

不知道这首歌如何做到的,但这是我唱这首歌感受到的。彼时在湖心岛上唱歌的少女无疑是自恋的,她迷恋这首歌美好的声音,也迷恋自己因为唱这首歌而很美好的模样。此时在录音棚录这首歌的妇女,经历过更多生活,被生活的多种处境为难过,这首歌,除了旋律,歌词的意境,也是她新生活的礼物。

亲爱的旅人

今年《千与千寻》再次上映。歌手周深,自己请词人沃特艾文儿翻译,做了这首歌的cover。我觉得还可以,然后也认真的去唱了这首歌。

这首歌的歌词,歌名说是《亲爱的旅人》,和《与你同在》不一样的意思,但一样也很温柔。歌词中有使用动画片中的意境,比如水上的火车站,大海的彼岸。

就此告别吧/水上的列车就快到站/开往未来的路上/没有人会再回返
说声再见吧/就算留恋也不要回头看/在那大海的彼端/一定有空濛的彼岸

也和原诗中的一些主题情感相似,人生中,有成长的无可奈何,人生有美好的相遇。也难免伤感的离别。有淡淡的忧伤,但更多是温暖的鼓励,希望,努力,美好的回忆和经历,会让内充盈。

亲爱的旅人/没有一条路无风无浪/会有孤独/会有悲伤/也会有无尽的希望
亲爱的旅人/这一程会短暂却又漫长/而一切终将/汇聚成最充盈的景象

总得来说,中文版的歌词和演绎,意境是接近的了。但是和日文原文比,那种可以影响我十多年的力量弱了很多。原日文更打动我一些。认知角度分析下,中文的翻译当中它用了很多词,是抽象的上位词,没有那么具象,因而画面感弱很多。

孩子,希望,孤独,悲伤,相遇,离别,远方,飞扬……这些词,一般也是悲伤歌曲中,直接点出情绪的高频词,给人的新鲜感受有限。相比较而言,原文更多是画面表现,而不是说感伤。

こなごなに|砕かれた| 鏡の上にも
新しい|景色が| 映される
はじまりの|朝の |静かな|窓
ゼロになる|からだ| 充たされてゆけ
海の|彼方には| もう|探さない
輝く|ものは| いつも|ここに
わたしの|なかに| 見つけられたから

即使是在被粉碎的镜子上
也会映出崭新的景色
最初的清晨 那宁静的窗口
一无所有的身体 被渐渐充实
不再追寻 大海的彼端
因为那闪光的东西一直就在这里
在我心中被发现了

穿越时间的意象

或许是异国语言产生的距离美。也许,也确实是诗歌的创作的洞悉。一首歌词为什么会是好词,好词与好词的界限在哪里,或许可以看他是俗词的连接,还是从卡片的拼接。

艺术无非是制作一种形式,将生命装在里面;作家无非是创作一个世界,用自己的规则来搭建。有些作家搭建世界,习惯从一个又一个俗词开始;而有些作家则习惯拼接一张又一张卡片。俗词是概念、套话、冗语;卡片则是印象、情绪、和生命。—— 《人生模式》

美好的诗歌,装载的是生命的卡片,是生动的,美好的,深刻的印象、情绪。所以,这首歌,时隔十八年,依然能触动我。十八年之后,相信依然还是可以触动我。希望那时候我经历沧桑,依然有温暖的声线。

changelog

2019-12-03 初稿